雖然今天唐文華有時在傻笑,但還是覺得整體比首演更好看、更圓融。首先是舞美方面從分放在舞台前方左右的兩棵大梧桐,改成放在舞台右方後面一顆大梧桐,改善了某些座位的觀眾視角被遮蔽的問題。不過我坐的位置太邊邊,如果演出位置太偏右側,就被音響擋住完全看不到。像遊龍戲鳳、楊貴妃都沒看到,錯過楊貴妃讓舞台意象性變得更個人,也是一種樂趣,但錯過遊龍戲鳳就讓人有點懊惱。上回舞台的雙層設計,其實頗疊床架屋,最後楊貴妃、虞姬、天女等都出來轉圈圈,雖然這些服裝都因為梅蘭芳而有了意義,但連結性並沒強到足以支撐這些角色在臺上待那麼多時間,今天幾乎全部取消掉真是大快人心。

既然講到舞美,今天最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多媒體了吧。上次的多媒體投影設計我不太有感覺(不論好的壞的),今天則覺得礙眼。打光的時候很漂亮,也很能襯托全劇氣氛,但當打出五顏六色一團或是咖啡色加白色點點時則頗讓人不知所云,為什麼這個時候配這個投影?一片「楓葉」一直飄也很突兀,不但葉子形狀非常不自然,而且明明就是梧桐葉怎麼成了楓葉呢?再來,大梧桐樹的枝葉延伸到整個舞台背板,已經很漂亮,再加上投影常常太過花俏,許多時候只要燈光加上梧桐樹(適度加上落葉)就足以表現劇中情緒的幽冷、寂寞、不為人知/不願人知,各種投影不論是演員化妝或梅蘭芳照片跳來跳去淡入淡出對當下情景都造成干擾。

導演調度方面也覺得比上次圓熟,幕一開,孟小冬的聲音悶簾傳出,單單聲音表演就攫住我的注意,當然魏海敏老師對這幾句台詞的掌握也很重要。不過總覺得這齣戲還是適合在中山堂之類小一點的舞台演,觀眾比較能感受「冬皇」的近距離,讓半是自言自語、半是說書的劇本呈現更平衡,城市舞台的舞台應該比較大,而且這次沒有國樂團一起擠在上頭,有時會覺得舞台有點空,而且與觀眾距離遠,說書的感覺好像就重了點。另外,今天少了天霸拜山多了寒窯會,但更換與否的抉擇在哪我不是很明白,沒有覺得換了不好,但也不覺得換了就很好,總之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義。

覺得魏老師還是很厲害,每個年齡的層次都挺明顯,而且隨著學戲的階段不同,講話的方式也有些微差異,不過今天老生比起上次都唱得不很好,沒甚麼味兒,有點可惜。下半場偏後在後頭講杜月笙六十大壽大家搶著買收音機聽搜孤救孤聲音突然變得好奇怪,很不像同一個人,不知發生甚麼事了。另外,要去北京學余前穿了一件下擺有好多門的外套,樣式不太好看。

音樂覺得比上次「順」,一年半前我覺得:「作曲者自述劇中九首新創作的歌曲,除了一首是皮黃腔,其餘皆走電視劇或是音樂劇風格,將皮黃腔與當下流行音樂相置放並無不妥,但音樂風格本身差異太大,雖已將京劇常用的過門化入配樂,但仍有多處無法完美融合,唱段之間偶而顛簸,導致全劇協調性不足,是較需要反思之處。」今天的版本覺得聽起來順多了。不過我本來以為今天會全部改成西皮二黃,所以發現某些音樂跟「京歌」很類似時還有點小小失望,真是想太多了......

一年半了,還是覺得杜月笙要陪小冬一起謝幕非常非常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ande1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