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看不到《藏書之家》了,
沒想到侖靜學姊及時來信談及手邊多一張票,
於是便開開心心跟著學姊到國父紀念館看戲了。

同樣是對岸新編戲,小百花越劇團不論在編、導、演上,
皆精緻許多,尤其是導演,從《西廂記》到《梁祝》再到《藏書之家》,
走位啊、對戲啊,都見得出來經過精心設計。
演員不用多提,都非常優秀啊。

劇本倒是有一點問題,
沒記錯的話,這齣戲是六場+尾聲,
前兩場對花如箋的塑造還挺有趣,感覺是個不落俗套的才女,
之後在姨娘的強烈言語引導下(?),花如箋的個人意識越來越弱,
尤其到孫知府要求娶花為妻交換《焚書》時,
他竟然沒一點猶豫、一點反抗就答應了,雖然他對藏書樓的愛不容質疑,
十年讀書南窗下,只為了一覽天一閣藏書,
但是這麼順從的就嫁過去了,編劇大人實在太含糊。

另外編劇選擇此題材也很有勇氣,
這題材看來雖雅,但要讓觀眾產生同情共感其實不大容易,
以現今社會價值觀而言,蒐藏字畫、藝術品、古董古玩甚麼的,
大家還比較能理解/想像,雖然這些蒐藏可能需要更多的財力支持,
蒐集書對普遍大眾而言,反而是較難產生認同感的,
「書」在社會上的流動已經太普遍、取得太容易,
一般人對書下意識很少生出特別的珍愛之心,
因此要讓觀眾徹底理解/諒解范容願不惜變賣田產擲十萬金購買《焚書》的決心,
就顯得難上加難。
(我當然可以理解他的賞愛之心啦,但是要我像王世貞一樣為了一部書變賣園林,
  或是像范容一樣賣祖產我是無法實踐的。)

雖然編劇在花如箋的塑造上實在太草率了,反而孫知府的形象還比花如箋有趣,
但最後范容要僕人羊毫將「把《藏書》、《焚書》、簫、瑤琴,都砌入夾牆」,
強烈不捨的珍重之情瞬間讓我難以呼吸,拉緊了手中的外套下意識想抵抗甚麼,
砌入夾牆除了不願面對的逃避之情以外,更多的應該是保護之意吧,
漢朝時在孔子舊宅的夾牆中也找到許多珍貴古籍,
當初這些愛書人將心愛的書砌入暗無天日的夾牆時,心中雖然不捨,
但為了典籍傳世也只能出此無奈下策,其實砌入夾牆後若永遠無人發現,
根本等同埋葬啊,范容埋葬的更不只是書,還有唯一的愛情。
(像他這樣傻裡傻氣整天追著書跑的人,花如箋應該是他唯一有過的戀人吧。)

還有一個小問題,我實在不懂編劇為什麼要那麼強調李卓吾,
也不太知道李卓吾的思想到底對劇中的范家有甚麼影響。

剛剛google了一下范容應該是創作出來的人物,
既然這個人物是虛構的,那麼毛晉汲古閣之書失散後實際非收入天一閣,
王世貞年代是否早於范容,就也無甚可談了。
但天一閣命名取自《易經》天一生水,與天一池的興建都是確有其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ande1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